說道養生,很多人都會想到食療,健康食品,可是飲食養生不只是食療那麼簡單,如果只注重吃保健食物、抗癌食物就會達到養生的效果嗎?那麼飲食養生的真義是什麼?
北京恆安中醫院主任醫師李劉坤說:一般人以為飲食養生就是花大錢吃抗癌食品、食療。如可是如果不注重飲食有節、營養平衡等基本飲食養生原則,卻熱衷於尋找保健食物、抗癌食物,真可謂捨本逐末。
飲食有節是第一要領。《黃帝內經》開篇便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可見「飲食有節」是《內經》飲食養生的第一要義,離開「飲食有節」,任何飲食營養都失去養生的意義。
從生物學來看,食物是屬於外來物,身體自然會產生排斥現象,飲食過量只是徒增身體的亂度,增加身體的負擔,對於養身有害無益。有實驗證明,飲食量減半食物的猴子和老鼠,明顯年輕而有活力,不僅毛皮光鮮亮麗、肢體肌膚仍然具有良好的彈性,活蹦亂跳的動力更遠勝於多吃者。因此,少吃,飲食有節乃是養生長壽之道。
到目前為止,食物的價值是是根據化學的成分分析來的。換句話說,只關注物質層次的碳水化營養合物以及維生素等蛋白質、脂肪、的含量,因為這被認為是建構身體和轉化成體能的資源,如果欠缺了其中的要素,身體就不健康,遲早會生病。
然而,從生命多重結構來看,任何物質都有它的信息場,以表現該物質的特性。食物和人體的信息場,當然並不相等,當食物進入人體,勢必互相干擾、彼此影響。愛多吃的人,身體受到的干擾也多,久而久之受影響的程度累積起來,就會超過少吃的人。身體的信息場的亂度越增大,就等於老化的現象越趨明顯。
當然消化食物需要能量,吃越多,則身體要損耗的能量也越多,因此吃過飽經常是會累得令人想打瞌睡。多吃多勞累,幾十年下來,老化的速度就比一般人快。
食物在人體內的消化,其實是一連串的馴化和吸收的過程。強烈的胃酸及酵素將食物裂解,化大塊為小粒,轉剽悍為馴服,然後被腸道吸收,納入身體的系統。這些過程都有牽涉信息場的干涉和轉換,使食物和人體的信息波能夠彼此相容,才能結合在一起。飲食雖然很重要,但並不是吃多就好,我們要懂得營養均衡以及飲食有節,才能減少飲食所帶來的信息場干擾,得到健康和長壽。
內經《痹論》云:“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黃帝內經說「膏粱之變,足生大丁。」是說太過攝食高營養的食物,能夠引起糖尿病,能夠發生重複的癤腫瘡瘍。
肉類等動物性蛋白質在身體所需消化的時間最長,可見的其實身體並不容易接受與吸收,並需要較多的能量用來做信息場。而素食則在身體的吸收速度較快,可見的其實身體是比較容易接受與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