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頂尖尖可通天-尖形屋頂有益健康

屋頂

屋頂

尖頂屋不僅防雨雪,也易於和天地信息場溝通,讓人能安居其中。

居住是人類生存的要件之一,沒個適當的地方可以安身,身心必然感到流離失所。所以那怕是一間草寮,只要可以棲身也就聊勝於無。人們自從懂得了營造居家以後,多數的屋頂都是尖頂的造型,平頂的房子是近代採用了鋼筋水泥的建築法以後,才逐漸普遍的建物。

聖心大教堂

聖心大教堂

乍看之下,我們似乎都了解以前的人會建造尖屋頂的理由,為的是要讓雨水或霜雪能夠順勢而下,不會堆積在頂上,可避免雨水滲入屋內或壓垮屋頂。可是,學會鋼筋水泥的建築以後,能承載大重量的高強度建材增多了,即使造成平頂的房子,也不怕積水或屋頂被壓垮。由於這樣的建材取得容易、施工時間短以及技術簡單起見,到處都建成平頂的屋舍。購屋人幾乎毫無選擇的餘地,不管你喜歡與否,大家都得住進這樣的屋子裡,只要能為成家立業找個存身之所,不僅沒有人抱怨,甚至頂樓的住戶還覺得頗好,因為空間增多總是比較好。

屋頂上可以仰望長空、安置水塔、曬衣服被褥、蒔花種草、安置大樓的機電設備,或者做一些活動,像中秋節的賞月、烤肉等。遇到火災時,還能做為暫時避難求救的地方。有些人甚至搭起違建隔成小間,出租給在外讀書的學生,或者租給上班族,收取房租做為額外的財源,有何不好?喜歡平頂屋的理由,讓一般人說起來還真是振振有詞,好像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似的。

可是,當我了解自然界裡,除了有可見的物質和能量外,還有更多不可見的電磁波及信息波,這些波動的分布無所不在,大到瀰漫宇宙,小到填實粒子。人類生存在宇宙裡,深受這些波動的影響,不能沒有它們,欠缺了我們就無法存活。這個關係直到科學發展到現在,我才逐漸認識自己是多麼依賴大自然。

也許我們會認為過去的人,一定不懂大自然裡有這麼多的波動,也無法說明人與自然的關係。可是從考古的器物和遺跡上,仔細看他們留下來的東西和作為,我們可能猜錯了!古人雖然沒有接收電磁波和信息波的科技儀器,但是他們卻懂得利用最精巧的身體和心靈,來感受各種的波動,轉而表現在生活中的器物和生活規範上。睹物思人,很難想像他們那麼精準的感覺,何以許多器物和居家的建築,竟然會採用一些令人費解的奇特造型。

說到身心的體悟,很多人會批評那樣取得的認知太過主觀,殊不知現代人的身心知覺,實在太粗糙也太雜亂,根本無法忖度古人靈巧的知覺。可是反過來,我們卻懷疑或否定他們的生命靈敏度。當他們把房子建造成尖形的屋頂時,我們始終不了解他們的用意,只做了自己想當然爾的解釋,就以為古人別無他意了。

古人建房子時,難道沒想過平頂屋的用途嗎?會選擇尖頂屋的蓋法,似乎是有所覺而為的決定。以電磁學的知識來說,尖頂屋一則可以有尖端放電的效果,避免下雨天被雷擊的危險,另則還有接通天地,引導宇宙中的信息波通過房屋,讓住在裡面的人,能得到充分的信息波滋養,以保持健康的身心。生活在這樣的房子裡,人與自然才能時時相連,維持正常的生命狀態。

反過來看,平頂屋的造型多數是長方體,比尖頂屋難以引導天地的信息波,住這種房子讓人不易取得大自然的信息波,久而久之身心逐漸不能平衡。因此遇到假日,都市裡的人群不自覺想往郊外跑,尤其愛去花草樹木多的地方,去到那裡,才會覺得身心舒展開來。這樣的衝動,其實是平常的生活裡欠缺了必要的信息波,需要藉郊遊來彌補的現象。造成信息波如此飢渴的原因之一是平頂的房子,它減少了人與天地溝通的機會,失去許多必要信息波的滋養,人們終究覺得不舒服,因此山巔水湄、森林野地,便成為他們潛意識裡的最愛。

以上本文節自陳國鎮所著的”生命信息說”、 圓覺文教基金會出版、出版日期:2007/03/14、網址: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57190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