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不等於生命的全部

要有超越身體的觀點,才可能看懂生命的真相

soul-and-body

soul-and-body

身體等於生命嗎?很多人會說「是」,都認為那是顯而易見的事,沒什麼好懷疑。對這些人來說,生命和身體是可以畫上等號,似乎不需要多想,答案就這麼簡單。若問先有身體還是先有生命,這孰先孰後的問題,一般人恐怕很難弄清楚。想分出先後秩序,不能不先問生命是什麼?它有哪些內涵?

生命是怎麼開始的?它有來處嗎?生命是曇花一現呢?還是永恆的?真正的我是誰?為什麼我和父母有血緣關係,想法卻不盡相同,甚至還背道而馳?同胞手足的基因來源都一樣,為什麼個性卻南轅北轍?今生的我是被生下來的,還是自己想來的?如果是想來的,那我是為何而來?死亡真的是一了百了嗎?還是換個生命形式?生命有輪迴嗎?假使有,我怎麼知道?有關生命的種種疑問,總是多得問不完。

有身體才有生命嗎?

生命的起點是什麼時候?通常認為是從精卵結合的瞬間開始。同樣的,身體壞死之後也沒有生命了。從精卵結合之後,緊接著的發育、出生、成長,直到吐出最後一口氣為止,就是生命的全程。這段近乎百年擁有軀體的時光,就是一般所謂有生命的日子。

根據這種想法,在精卵結合之前,當然就沒有生命,若說有,會被譏笑是荒誕不經的想法。同樣的,身體壞死後也沒有生命,認為有,照樣會被當成瘋言瘋語。然而,唯物的生命觀是近代盛行的思潮,過去雖然也有人持相同的看法,但始終不成氣候。長久以來,人類認為身體只是生命寄居的媒介,生之前死之後都有生命,只是存在的狀態或型式和有身軀時不同而已,一般經驗不能完全理解。

儘管這樣的生命觀流傳久遠,現代人卻很少願意接納,因為他沒經過科學的驗證,不可以相信。生前死後仍有生命的想法雖然普遍也流傳很久,但是有幾個人能探索得知呢?經常有人會講些生命奇異的事情,乍聽之,不知是真是假,都是幻覺嗎?好像是,難道一點事實成分都沒有嗎?

當我慢慢接觸生命不同層次的特性一段時間之後,才發現許多民間所說的奇事,其實有些共通點,不盡然是無稽之談。古今中外代代人的經驗談常有類似之處,說明人類可以覺察無形的生命形式,何況有些人還可以「看見」他們,生命的存在認知因此拓廣了許多。在相同的時空裡,其實存在許多不同形式的生命,這已經是一部分的事實,絕不是鬼話連篇。生在這個時代,唯物觀遮蓋了我們的廣域知覺,不知不覺以為看不見的東西就不存在,這是很多人普遍的通病。

由於唯物觀的深刻影響,生命科學的研究者,很多人都信仰生命的一切現象,最終都可以用物理和化學來解釋。但這只是信仰,未必事實能如此。當我們愈了解自然科學的本質,愈明白這樣的期待很難如願。想更真切了解生命,科學必須拓展原先的認知架構,不要侷限在物質和能量的層次看一切現象,盡可能地拓展視野,才可能更完整地了解生命。生命面相之多和它的多變性告訴我們,僅研究身體是無法完全理解生命,生命之所以奧秘無比,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的知覺太侷限,失去寬廣的知覺,沒法接收生命其餘頻道的信息,生命本身並非有何隱藏不想讓人知道,而是我們目光如豆、視而不見。

唯物的生命觀不是全錯,而是單以身體來看生命,眼光太過狹窄,只掌握到生命的較具象的層次,看不到它的全面,這就無法回答「生命是什麼」的問題。把生命的焦點只放在「有身軀」的片段,人生觀很容易失去宏觀的規劃,自然也看不清楚人生的意義。

透過身體感官的知覺,所看到的生命面相,必然會受到感官是物質的限制,無法真實地覺察生命的諸多性狀,不可能明瞭它的基本機制和原始目的。眼、耳、鼻、舌、身,任何感官的知覺範圍都有極限,只能接收到一部分的信息。感官之間倘若沒有適當地溝通整合,那麼視覺的所見就無法轉換成聲音的聽覺、氣味的嗅覺或身體的觸覺。因此世間人只能以自己最敏利的感官各擅所長,有些人長於繪畫、有些人長於音樂、有些人長於工藝、有些人則長於醫藥等,各憑擅長的知覺所得到的生命認識,無論如何都是生命的某個面相而已,而不是整體觀。

想從更多角度來看生命,唯有用心靈觀察才有可能。心靈可以任選一個角度來觀看生命,於是生命的全相資訊便很容易取得,有了這樣多面相的資訊,幾乎人人都會對生命感到驚奇讚嘆,即使是科學家也不例外。生命科學對細胞的了解固然很多,可是這些知識還停留在物質層面打轉,仍然拼不出完整的生命圖像,因此還說不出生死的道理來。尤其碰到突發事件,例如一個人突然往生,一切生命的音訊從「有」猝然變「無」,瞬息之間全都斷絕,科學是無法詮釋的。生命究竟怎麼回事?為什麼忽然沒命了?生命跑到哪裡去?就此消失了嗎?還是另有存在的形式?如果有,他長成什麼樣子?現在他怎麼樣了?科學的生命圖像裡沒有生前和死後的部分,也不願意承認有那兩部分。因此想求助於科學來回答上述的疑問,必然是緣木求魚得不到答案。

生前死後的問題其多無比,科學無法幫我們解惑,因為直到現在科學家還無法定義「生命」,不知道生命究竟是什麼。生前和死後的相關情節,大家都能透過自己的人生經歷,詮釋自己所認識的生命。無論詮釋得好或壞,對自己的生命做一番審視總是件良好的事情,必然比渾渾噩噩過一生要有意義許多。

生命具有超越物質、形而上的自主力

古今中外,最簡單的生命認知是二分法,分成身與心兩個部分,它們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人或一個生物。唯物觀取向的人會說,心是身體機能的綜合表現,它是賴身體而生的假象,不是單獨實存的東西。不過,當人生的經歷累積夠多時,很多人會發現「心是心,身是身」兩者有時候是相合,有時候是分離,心好像可以進出身體。有此認識的人,生命是身心二者結合的看法居多,生命的現象是身體和心靈結合起來才有的表現。既然能這樣清楚分辨身心,不就等於身體不是生命的全部嗎?

有些人能更仔細體察生命的內涵,生命不僅是身與心之分而已,甚至還能分成更細的元素或功能,譬如中國傳統醫學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分法;西藏的醫學有「隆、赤巴、培根」三元素的分法;佛教有地、水、火、風、空、識六大的分法,不同地區不同的族群,各有繁簡不等的生命觀。很多地方的人對往生者的遺體,都會慎重地處理,因為相信他們的靈魂會因此而獲得昇華,來世也會轉世投胎到更好的世界。從許多流傳下來的民俗來看,人類自古以來並沒有將生命看成只是身體。這種有心靈的生命看法,讓過去的人有比較寬廣的心胸,對許多事情也比較能做整體觀的詮釋。

現代持唯物生命觀的人,太重視物質了,所以無法了解生物的奇妙或不可思議的行為,例如有些原先同性的生物,為了傳宗接代,其中之一居然可以自動變性,與同伴配成雌雄的一對,繁衍出下一代來。這種怪異的生命現象,用基因怎麼解釋?又如自殺,它是一種自毀身體的行為,用基因能解釋嗎?有些病患因惡疾纏身而不勝其苦,在無法繼續忍受下,做出了自殺的行為,這和基因有何關係?自殺畢竟是意志的決定,而不是身體自己的意思,否則身體不會被毀掉。生命隨時都表現身體是配角的現象,例如明知熬夜會傷害身體,還是照常熬夜、不顧後果。身體所有的能力似乎是背後那個主宰在指使,一直在發號施令指揮著。對生命的認知不夠開闊的人,當遇到重大挫折時,會產生較多的困惑和疑慮,尤其是面對死亡時,更會感到茫然和無助,逐漸產生深沉的恐懼。

身體是生命的物質層次,根據生命科學的分析,它是由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物質共同構成的實體。這些物質可一再被驗證,因此很能說服人,讓人相信生命的物質證據。由於這樣的證據十分確鑿,使人無法懷疑,於是很多人的生命觀就偏向唯物化的觀點,輕率地將生命認為是物質聚合的現象。這些物質的聚散,決定了生命的存亡。

可是,這對嗎?如果真的是這樣,在實驗室裡,科學家早該從物質創造出生命來了,至少是簡單的生命。事實上,把這些物質放在一塊,無論是化學或物理的反應,都無法讓它們聚成生命體,連一個小細胞都沒做到。為什麼做不到呢?因為生命不單是一堆物質的聚合,似乎還有其他的要素,基因並不是生命真正的緣起。點燃生命火花,讓物質聚合成身體,需要其他要素共同作用,大家聚在一塊才會表現出生命現象。

生物之所以有生命,因為它有自主性,能夠表現自己的意願,以及不可預期的行為,這和物質的被動性全然不同。身體的物質完全聽命於這個自主性,任由它驅策。因此要看懂生命,必須看超越物質的部分,觸碰到形而上的自主力,才可能是完整的認識。只要是被稱為生物的就有自主性,更恰當地說,具有自主性的就是生物。地上的泥土、石頭、枯木等,科學家為什麼沒當它們是生物呢?因為看不到自主性,外力不推它們就不會動,少了這點自主性,所以是死的物質。

生物則不然,自己會從低處往高處爬,會從東跑到西,會從一個變多個,會把髒亂的東西排列成有秩序的花果等,無生物沒有這些能力。熱力學第二定律說,沒生命的物質世界遵守的是亂度增加的定律。然而,生命世界就不然,有序化和混亂化會形成平衡的關係,因此地球上的生態生生不息。純粹的物質世界,不可能看到這樣的平衡關係,所以完全依賴物質世界的定律,很難完美地詮釋生命現象。

生命既然還有形而上的自主性,探索這部分已經超出自然科學的範疇,所以應用科學知識的時候,不得不多加斟酌,否則會產生削足適履的詮釋,讓人覺得似是而非。自然科學在研究物質和能量的現象,因此所得到的知識和技術,用來了解生命這兩個層次的機制是非常恰當的應用,也能處理這兩個層次本身的問題。

生命奇妙難解的現象很多,例如同樣一雙手,有些人只會做些簡單的事,可是書法家能提、捺、勾、轉寫出一手好字;音樂的演奏者可以敲、打、彈、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工藝家則刻、劃、雕、琢製作出精美的藝術品;繪畫家則能畫出令人神往或撼動心弦的景物。人類無數精彩的文化遺產,都出自雙手的活動,可是只要兩手就足夠嗎?我們都知道,若沒有慧心巧思,兩手又怎能有如此的創作呢?物理和化學那能解釋這些能力?論雙手已然如此,身上還有更多的器官或系統,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在具象的軀體之上,一定有超乎想像的心智,作為生物的靈性,才有所謂的生命力。
不可以物質衡量的生命素質

生命有無的界線該劃在哪裡?科學家還不知道,尤其是在微生物界,像病毒、細菌之類,頗讓科學家困擾,似生命又似物質,好像沒有清晰的界線可分。這些微生物究竟是什麼東西?它們是怎樣的生命呢?生和死在它們身上似乎沒多大的分別,這是怎麼回事?在微生物的身上,生物和無生物始終是界線模糊。

同樣有趣的是,在人類的生命起點上,精卵都是半個基因的生命體,而不是兩個物質而已。它們可以算是生物嗎?應該是吧!就算是,夠完整嗎?我們會說不完整。它們是半個生命吧?生命能夠切半嗎?無性生殖不就是生命自動切半嗎?直到目前為止,不管生物怎麼繁衍,都是生物生出生物,它們絕不是物質自動聚合而成,沒有上一代就沒有下一代,科學還無法造出一代來。其實,這也隱含了生命自主性的不可侵犯,它是主不是從,因此不能被造成。

生物的軀體經常動靜互換,忽然間可以由靜而動,變成飛奔的狀態,例如肉食動物的獵捕行動,會從埋伏的靜態,突然以高速奔向或飛向獵物;生物也可以由動而靜,停止下來。例如走在馬路上,聽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時,我們會忽然停下腳步回頭看。生物的行為可以動靜隨機而變,變化多端無法預測。相反的,無生物只要沒其他力量影響,就是遵守牛頓的慣性定律,靜者恆靜,動者恆動。

讓生物忽動忽靜,能夠隨機應變的絕不是身體自己。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地上一粒石頭不可能自己動起來,更不可能像生物一樣,有選擇地前後左右瞬間變動。放在斜坡上的石頭,要不就停在那裡,否則就滾下來。放隻兔子在斜坡上,到底牠會上或會下,完全由兔子自主,物理學無從預測。在生物體背後,假如沒有心靈在指使號令,很難讓人相信生物的動作是物理、化學的效應。

生物都會自我防衛,尤其是高等生物,表現得愈明顯,甚至還會集結成一大群,互相掩護及合作覓食,海洋裡或陸地上都可見到。有時候,面對強敵侵犯時,還會表現出強韌的對抗行為,不惜死戰到底,或者選擇逃避、忍辱或變種的策略,以求自我或族群生命的延續。這種正反意向倏然轉換的行為,常發生在高等生物身上,尤其是人類,多的是反覆無常的言行。這類形形色色的生物行為意義,究竟是從身體來的,還是另有出處?為什麼山頭被挖、河流被引卻沒有直接抗拒的現象?生物的自覺意識,是物質拱出來的嗎?

更特別的是,高等生物的生命自覺,除了在維護自身的安全,以及追求具象的需求外,還有強烈的自尊心渴求。自尊受到羞辱,對這類生物來說,會爆發激烈殘酷的對抗行為。人類尤其看重自尊,它有來自先天,也有來自後天的學習,但無論先後天取得的,自尊和身體一樣真實而且重要,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有很多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拼死也要維護自尊的完整,這類心理屬於生命的什麼?自尊是不存在的東西嗎?為什麼如此當真,連身體也可以犧牲?從人類這些好惡舉止裡,我們應該知道身體絕不等於生命,除身體之外,生命還有其他要素,它們一樣存在也一樣重要。這是在每個人的心裡,多少都有的認識。

人類的成長要學習各種生存的技能,言語、動作、觀察、思考、表達、起居、謀生等都是必須的本領,隨著年齡愈長學得愈多。人一輩子都在學習,唯有持續學習,身心才會更加圓熟。孔子說他自己:「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人生走過每個階段,要有不同的長進,讓自己活得更有智慧。人類會不停學習,也不停地追求更多的自主性。對人類來說,這是永遠而迫切的需求,自主性不是物質或能量,所以除了物質和能量之外,生命還有別的東西,不是嗎?何況自主性是殷切、永遠而且是無限量的需求。人心有這樣的需求,正顯示物質和能量還不是生命的全部。

飲食雖然是得到維生物質的必要途徑,但是學習各種知識、技能和觀念,更是保障和改善生命的必要條件。生在二十一世紀,沒有這些本領,恐怕很難活下去。經由後天學習而注入生命裡的知識、技能和觀念,其實是陪伴人們順利走過一輩子的「護生寶」。這些東西和身上的物質、能量怎麼連起來?雖然看起來毫無關聯,可是誰能說那對生命不重要?

身體只是生命的物質面相,是生命利用的媒介之一,而不是全部。在傳宗接代裡,中國人的口頭禪說:生兒身,沒生兒心。親生孩子的面相身材無論有多像父母,性格或做事的態度卻各不相同,和父母的未必如出一轍,多的是「你是你,我是我」的現象。同胞手足縱然基因都來自同樣的父母,彼此的性格也經常是很不相同。物體就不是這樣,例如水晶,無論是哪一個,只要純度一樣,物性都相同。如此截然的差異,基因哪裡能合理解釋?生命如果沒有物質之外的素質,怎麼可能有如此精采的活性呢?

以上本文節自陳國鎮所著的”生命信息說”、 圓覺文教基金會出版、出版日期:2007/03/14、網址: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57190

2 Comment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