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絡與穴道的紀載何時出現 ?
中醫的理論基礎奠基於《黃帝內經》,一般認為《黃帝內經》成書於西漢中後期。因為其書名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漢書·藝文志》作者班固是根據《七略》刪其要而成;而《七略》是西漢劉向、劉歆父子作為圖書分類目類來主持的,時間是西漢成帝河平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6年。也就是《黃帝內經》成書必須在公元前26年以前。而公元前99年司馬遷編著《史記》,史記中記載不少當代的醫學,如公乘陽慶、倉公、扁鵲等,但唯獨沒有記載更為重要的《黃帝內經》,所以被認為《黃帝內經》不可能早於寫《史記》的時代, 從上述推論《黃帝內經》大約是在公元前99之後到公元前26年完成。,而黃帝內經中詳細的介紹了十二經脈加上任督二脈共有十四經脈、15絡脈及經脈上面的365個穴道,也提及另有365個孫絡脈連接表皮及絡脈,似乎每一個穴道都有一孫絡脈連接,而穴道也是氣的進出出口。由此看來人體有一個縱橫交錯的經絡體系遍佈全身像一個網子一樣罩住全身,而絡脈或孫絡脈與經脈的連接點就是穴道。
二、經絡真的存在嗎 ?
不論是中醫用針灸治病或屬於信息醫學的南氏去過敏法,都要用到人體的經絡體系,並充分運用子午流注24小時氣循環全身經絡一周的現象,但問題是中醫幾千年所講的經絡體系真的客觀存在嗎 ? 還是只是古人創造出來的一套理論用來闡述解釋所觀察到的針灸循經感傳現象。
就如同西元第二世紀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提出的天體運行模型,可以解釋太陽、行星、月亮和恆星在天上運動的情形,在歐洲流行了1500年直到哥白尼提出太陽中心論才把它推翻。也如同17世紀的化學家為了解釋燃燒現象的成因而發明了物質具有燃素的概念,這只是一種理論不表示它真的存在,事實上後來證明是錯的。
同理現今中國大陸有一派西醫師認為古人的確觀察到「循經感傳」現象,因而創造出虛幻的經絡理論,花力氣去找經絡就跟找燃素一樣是走錯了方向,而應集中資源人力在「經脈現象」及「經脈醫學」的應用。不管爭議如何,經絡存在與否的議題是科學上一定要解決的問題。如果經絡存在的話,我們就必須了解它的實際結構為何?扮演甚麼樣的生理角色。
1950年日本京都大學中谷義雄(Yoshio Nakaya)教授發現穴道是電的良導點而經絡是電的良導絡,首先發現經絡是身體上一條條導電良好的組織結構。
1985年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祝總驤教授發現經絡也是傳播低頻聲波的良導絡,中國大陸為解決這些經絡存在於否問題於1986年成立中國針灸學會經絡研究會,同年經絡的研究被納入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七五」(第七個五年計畫)的攻關課題,接下來兩個五年計畫「八五」、「九五」經絡的研究也被列為攻關計畫,連續三個五年的國家型計劃找到很多經絡存在的間接證據, 比如福建中醫研究所胡翔龍大夫在「八五」攻關時期主持一項63,228人大規模調查統計發現「循經感傳」、「氣趨病灶」現象的確是實際存在的現象,與古代典籍紀錄的一致。
出現比例高達78 %遠高於安慰劑效應應該出現的比例 25%。針灸要能得氣療效才好。同時也發現有些人的感傳路線與傳統描述的路線不完全一致,而且路線很粗,不是古書上所畫的細線,而是一條寬帶邊緣2-5公分,中間 2-3 釐米較敏感,位置會隨針刺位置移動而平移,路線有時也會變化,會隨這個人健康狀況而變,在某些特殊疾病下,甚至可以觀察到經絡路線的大幅變化。
所以經絡不像血管一樣有固定的管道,這也是解剖不容易看到的主要原因。所以大規模研究的結果證實了古人觀察到的現象,聲、光、電、水流的物理測量也間接闡明了似乎身體是有一套系統在運作與正常組織不同。
2003年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張維波提出動物實驗證據顯示魚的經絡對水有低流阻、低組織液壓的特性,提出經絡是水的良導絡。
2018年美國科學家在《Scientific Reports》雜誌中發表論文,宣布發現了人體内一個未知的‘’新器官‘’充满流體的‘’間質组織‘’,他們利用最新技術發現了一條「流體的高速公路」。這一新聞發佈後,引起轟動,美國所有主流媒體,科技媒體全部為之振奮,以紐约大學為首的研究團隊表示,這一新發现的質液网络遍布全身,它們所處的位置有:皮膚表層下方:沿著消化道,肺和泌尿系统,圍绕動脉,静脉和肌肉之間的筋膜。很多人認為,這就是中醫的人體「經絡」。
三、經絡是撓場低散射的肌經膜膠原蛋白網路
台大研究團隊在2014年證明分子具有 X信息(也就是分子撓場時空結構),可以穿牆破壁,與牆的另一邊的受體分子產生生物化學反應時,馬上推想到這也許就是經絡裡面傳導的信息, 經絡是一條高速網路系統,在細胞分裂之前, 許多重要分子的X信息必須沿著高速網路走完全身,這也是一天24小時子午流注氣循環全身的真正成因。這套高速網路系統扮演著調控全身各部分功能的作用。是一套最快最有效的信息通信系統。
X信息沿著高速網路在運動時,碰到不平或分叉的路會一定被散射彈離或卡住,因此最理想的網路元件就是有很長鍵有序的分子結構,這種有秩序的結構比較容易傳送震動波不容易衰減可以是低頻聲波的良導絡如祝總驤教授所發現、也對水流有較低的阻抗如張維波在魚身上所發現的低硫阻通道一樣。
浙江工商大學錢平凡教授是位研究食品營養的學者,他從老鼠實驗發現帶的氧分子的自由基會向老鼠的經脈集中把多的電子丟給這些有序結構,而且隨著每天不同的時辰會集中在不同的內臟附近,類似中醫子午流注所描述的規律。
如果這些現象也在人身上出現的話,就可以解釋中谷義雄所發現的經絡是是電的良導絡,因為上面有很多電子可以導電,可以把自由基多餘的電子快速疏散掉,以免自由基攻擊正常細胞。
我心目中認為最有可能的有序長鍵分子就是膠原蛋白分子,它是骨骼血管構成的一部分,也是黏合肌肉纖維以及細胞與細胞間的主要結構,在空間結構上膠原蛋白顯示出特殊的三股螺旋纏繞的結構,很像是三方晶系的水晶,三條相互獨立的膠原蛋白肽鏈依靠甘氨酸之間形成的氫鍵維繫三股螺旋相互纏繞的結構。 膠原蛋白這種特殊的三股螺旋結構保證了它的機械強度。這種三股螺旋遍佈全身數量佔全身蛋白質的 25%~35%,是細胞間黏合用的結構蛋白質。
X信息可以沿著通暢的分子長鏈以渦漩方式(像龍捲風) 24小時循環全身調控協調全身各部分的運作,他不一定走一直線,可以像是走九曲橋一樣運動,只要哪裡暢通就往哪走。而穴道是孫絡與經脈的連接點,也是X信息容易卡住的地方,用針刺或灸調整穴道就容易疏通網路連結點幫助X信息通過,改善身體健康。
經絡是機械式有序的組織結構的觀點於2001年出現了一些解剖的的證據,這項證據來自湯瑪士‧邁爾(Thomas W. Myers 2001年所出的書《解剖列車》(Anatomy Trains),他經過大量的解剖提出假說認為人體有一個肌筋膜經線網絡,肌肉骨骼並非分離的單獨運動,而是以一個整體模式在運作。
現在幾乎所有的教科書在呈現肌肉的功能時,都是在骨骼上將肌肉分成上下的接點,除去神經與血管的連接,並與附近局部組織結構脫離,單獨分離一塊肌肉出來說明它的運動,不曾列出肌肉與筋膜間的縱向連結或討論它們的功能。實際上他認為身體任何一部分產生動作時,全身都有反應,這個反應是靠結締組織 (connective tissue)所形成的網絡來傳遞機械動作,結締組織就是細胞與細胞間的膠原網絡(collagenous network)、細胞外基質網絡(extracellular matrix)或筋膜網絡(fascial net)。令人驚奇的是肌筋膜經線部分與中醫人體十二經線很多部分重合,與我對經絡實質的推測非常接近。
四、X信息無法通過水的流道
在我建議的經絡模型中經絡是X信息的高速網路,X信息的本質是撓場時空結構,由於撓場「遇水則止」,因此碰到水就被吸收不能再運動,因此X信息無法通過水的流道,更無法在水中運動,或在充滿液體的間質傳遞,因此紐約大學所發現的新器官可能與經絡無關。
註:
中谷義雄教授:
在1950牛目本京都大學生理學教授中谷義雄博士(Dr. Yoshio Nakatani)研究穴道與經絡時,採用一 個簡單方法,設計一套測量皮膚表面電流的方法,測量皮膚電阻,來探尋穴道與經絡。他發現在皮膚上 有一系列的點,在上面所量的電阻,比周圍區域的電阻要低。
這種情形,當人體有病時,特別顯著。在 測量出皮膚電導最高的點(對周圍部位而言),稱為良導點(Ryodoten)或電透點(Electropermeable point) (EPP)。將這些良導點連成線,即成為良導絡(Ryodorakn)。
令中谷義雄驚訝的,是這些「良導點」與 「良導絡」,正與我國古典針灸所定的穴道與經絡的位置一致。而發現的「良導點」共有370個,與腧穴 記載總數361個幾乎相符。中谷義雄的發現後,經各國醫學家反覆證實,奠定了穴道存在的客觀基礎。
隨 後經他觀察這種良導點與良導絡乃是五臟六腑透過自律神經(尤其交感神經)反映在體表的一程形式,可經 由皮膚電阻、電流來測定,並進一步視察交感神經機能與五臟六腑的機能是否正常或異常。經這基礎理論 ,發展一套良導絡診斷法,作為針灸探穴及診斷。同時進一步利用補虛瀉實中醫原理,發展良絡自律神經 調整療法作為治療方法。如此藉著生物物理特性賦於針灸新知,開拓針灸學新的支流。
現可使用電腦輸入 貯存,將病患測量結果自動輸入電腦,並加以分析畫出曲線,並可判讀病患健康情形,列出不正常盛衰情 形,且依針灸學上補虛瀉實原理的穴道作為採用穴道治療的建議。操作極為方便、安全、迅速、確實。對 於醫師及病患為之實惠,可作資料判讀、貯存、追蹤、教學與研究。
祝總驤教授:
以後又提出“經絡是多層次、多功能、多形態立體結構的調控系統”的理論。這一研究成果運用於臨床之中,取得神奇效果。因此獲得國家科委首屆“星火杯”創造發明特等獎。此外還10次榮獲國家衛生部、市科委等科學進步獎。
祝總驤教授主要事蹟:
“312”經絡鍛煉法
如果您對本網站文章有興趣,歡迎 LINE 或 facebook 訂閱。